2025
三月

26

1015

【天主教教会史】|朝圣之途第二十集:教难的原因与过程(四)畢利纳处置被告发的教友

1231231

各位听众朋友你好,我是陈婷,在上星期朝圣之途的时光隧道当中,我们已经走到了第二世纪初期,教会团体就已经非常发达的小亚细亚地区,而这些团体,可能还是圣保禄宗徒当年亲手创立的,领洗奉教的教友们,给当地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彻底的改革,他们不再前往庙宇去祭神,也不再信奉罗马的国教,而使售卖祭祀用的牲口及和宗教物品的商人,在营业上大受影响,因此,招至某些教友就被告发而被逮捕下狱,又被解送到皇帝的特使毕利纳这儿来了。我们就要看看,毕利纳将会如何处理这些被告发而被逮捕的教友?以及这些教友的下场将如何?欢迎您的收听。

毕利纳接下了这些告发基督徒的案子,于是就非常仔细的审讯了被捕而解送到他这样来的基督徒。他清楚的知道,控告教友们的罪,完全是莫须有的,但是从尼禄皇朝开始,法律上就曾经明定,严禁人民作基督徒,既然被逮捕来的人对自己的教友身份一再的直认不讳,毕利纳呢,也就根据过去既成的惯例,将他们都判了死刑,而那些具有罗马公民身份的囚犯,就解送到罗马去,听候皇帝的发落。可是,事情却越闹越大,问题也越来越复杂,群众们看到这批基督徒被判处了极刑,得到了很大的鼓励,胆子也大了,纷纷开始控告教友,还有许多是匿名的指控的,官厅接到了控词,就去按着地方查访,对那些被指为教徒的,不分男女老幼,一律逮捕后解送到毕利纳这儿来,请毕利纳依法裁判。

毕利纳原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,他实在不忍心将教友们不分青红皂白的,一律送往刑场去处死,对每一个案件详细的审讯。其中有一部份人,很英勇的坦白承认自己是教友,他就根据他们的供词,依照法律既成的惯例办理,宣判死刑;而另有一些人承认自己曾经一度进了教,但早已退出。毕利纳想起,群众们往往指控基督徒犯罪作恶,便查问这些先进了教,然后又叛教的罪犯,有没有犯过其他普通刑法上的罪,他们一个个都坚决的说,过去他们从未触犯过任何的刑法,若是有罪的话,那就是当他们还是教友的时候,曾经以基督徒的身份,在黎明之前参加集会,唱圣歌、赞颂天主,他们还在集会中发誓,永远都不犯窃盗、凶杀、奸淫的罪,他们还共同举行圣餐。毕利纳审讯完了,心里甚觉不安,因为实在找不出他们的罪状,他就只有去向当时的皇帝图拉真请示,是否基督徒的身份本身就构成一种罪?假如凡是基督徒都一律严惩,那么不但承认信奉基督教的人都应处死刑,连那些背教的教徒也难逃一死。毕利纳还在奏章中,劝图拉真皇帝,采取宽大的政策,对背教者不咎既往,一律赦免。

图拉真对毕利纳的奏章的批覆,主要的可归为三点。我们已经为谈到过,下面再重复一次。第一点,政府当局,不必主动去查缉拿一个是基督徒。第二点,如果基督徒被人检举,经过侦讯确实无误,应该依法处罪。第三点,如果被检举者否认自己是基督徒,并崇拜罗马的各类神袛,应该即刻销案释放。根据图拉真的诏令,我们可以获得下面几点结论,第一,信仰基督教的罪,是一种特殊的罪名,犯罪的人只要表示悔罪,并崇拜罗马的神就可以获得赦免,而普通的犯罪,像杀人、窃盗绝不能享受到这种宽大的处分。第二,基督徒的确是洁身自好的正人君子,而不是杀人放火的窃盗歹徒,在过去一般人对教徒的诬蔑,也就不攻自破了。第三,政府机关,绝不主动的去查缉基督徒。第四,基督徒尽量在合法检举的情形下,方可予以追诉。最后还有一点,就是基督徒在没有被追诉以前,以经退出教会或是在审讯当中,表示要退出教会,就应立刻案释放,不再追究。

从政治的观点来看,罗马政府所颁布的诏书,采用的办法,是很聪明的,但是,宗教信仰对人的心灵具有伟大无比的力量,对于这一点呢,罗马当局却根本茫然不知,它以为这种聪明的措施,一定能够遏止圣教会的发展,然而,事实告诉我们,它的估计错了!再从历史的观点来看,罗马政权在第二世纪初期,还没有把基督教当作是自己的死敌,所以呢!还没有采取有系统的办法,有计划的来摧毁圣教会。可是,我们必须指出,图拉真的诏书在内容,有着前后矛盾、模棱两可,未免近乎滑稽,所以戴尔都良以讥讽嘲笑的口气说:“基督徒并不是因为犯了罪才被处罚,而是因为有人检举才被处罚,而政府方面,如果没有人检举教徒,又不主动的查缉追诉,这岂不是矛盾到极点吗?”

以后的每位罗马皇帝对基督徒的政策,都以图拉真的这个诏书为根据。例如亚细亚的一位总督向当时的哈德良皇帝上书,指出:一般人民对付基督徒的手段,过于残暴,而基督徒呢!除了宗教信仰以外,就没有犯下任何具体的罪行,而把他们都处死,似乎有失公平。而哈德良的批示,尽也是模棱两可的,他表示:凡事应该依法处理,但不要轻信谣言或诬告,政府必须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。这算是什么回覆呢?对属下提出的问题,不正是答非所问嘛!还有那位以虔诚出名安东尼皇帝,他对罗马的神道固然非常尊重,对基督圣教,也只是萧规曹随,按既成之前例来办理,从未采取有计划的措施,企图消灭圣教会。在安东尼的朝代,烈士普托勒美在罗马法庭受审,审讯的话,由圣儒斯定纪录下来,一共只有三句:“你是基督徒吗?”“是的!”“去死吧!”

总之,安东尼王朝的反圣教政策,主要的原因是,维持秩序和避免触怒舆论。为了这个缘故呢,第二世纪的教难,有着几个共同的特征,就是,教难大都属于地方性的、偶然发生的,而不是全面性的、有计划的来迫害教会,这些迫害也都来自群众的告发,某些地区群众和教友之间相安无事,没有冲突产生,也就没有迫害教会的暴行发生;相反的,如果群众对信徒鼓噪暴动时,官厅便出面干涉,迫害教会。至于迫害的程度呢,又要看各地的行政长官而定,有的长官不愿过于株连大兴冤狱,便大事化小从轻发落;有的长官,办事很认真,遇到有群众告发教友的事发生,不肯轻易放过,就常是严刑拷打,必定将教友置之死地而后快。教友偶然触怒了邻居或亲戚便可能被检举告发到官厅,民众若稍稍有不满,或在当地遇到了灾难,便嫁祸于教友而触发教难,甚至台伯河泛滥殃及罗马时、尼罗河泛滥而损及粮食减产时、地震啦!天灾啦!瘟疫流行啦!都将怒气发在教友身上,将他们告到官厅,因此教难虽然不常是普遍性的,但为教友们来说,则常是一种威胁,人人都晓得奉教便是冒殉道的危险。

公元第二世纪,无数可歌可泣的殉道教友,不仅包括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人物,同时也包括了许多无名英雄。他们舍生证道的史迹,大都已经失传,甚至连他们的姓名,由于年代久远,也无从查考了!然而,用鲜血给基督圣教铺平道路的,正是这些无名英雄们啊!我们目睹今天圣教会的繁荣发展,基督的名传到了世界各地,想到当年殉道烈士们,为圣教会树立根基的英烈们,他们的信德精神着实令人敬佩,这些千千万万的烈士、烈女,不分年龄、地位、性别或为教宗、主教、或为贩夫走卒,他们所作证的,是同一的信仰,他们所渴望的,是同样的牺牲,英勇的事迹也属大同小异,我们只能从《致命圣人录》这本书中,挑选出几位特别著名、特别突出的来举例,一方面,您可举一反三,一方面,也作为教会光荣的象征。

我们第一个要举出的殉道烈士,是安提约基亚的圣依纳爵主教。他是一位有魄力、敢做敢为的人、是一个十字架革命家的典型人物、是一个为了信仰及正义,不惜赴汤蹈火的英雄,他曾说:“我们无论在做任何行为时,都应该想到,是天主与我们同在!”他的这句话,成了很多努力修成圣德的热心教友奉为圭臬。宗徒们的几个继任者,他也都认识,所以他是宗徒时代的直接证人之一。他通过圣保禄或圣伯多禄的媒介,直接与耶稣发生联系,他是安提约基亚的第二任主教,也是圣宗徒们的亲炙弟子。圣依纳爵主教,是在图拉真皇帝在位的初年被捕的,大概和圣伯多禄的第三位继任者圣格肋孟在罗马殉道,以及圣西默盎在耶路撒冷殉道的时间相近。他的案件,由何人发动检举,我们没有文献可以考证,我们所确实知道的是,他在公元107年遇难,和其他的两位同伴,在安提约基亚宣判了死刑以后,被解送到罗马,供饿狮猛虎所撕裂吞噬。他在去罗马的途中,给小亚细亚和罗马教会写了七封书信,直到现在还保存着,内容异常的动人,称得上是教会早期文学的珠矶,成为不朽的名著,堪与圣保禄的书信相比美。他自知即将为真理、为基督捐躯,热血在他身上沸腾着,他这样说:“无论在刀剑的锋刃,或在猛兽的爪牙下,我都与天主相偕,我与天主永不分离。”他给罗马教友写这封信的动机,是因为他听说罗马的教友正在设法营救他,他尽力制止他们不要那样做,他的信上这样写着:“祭台既然准备好了,请让我去流血献祭吧!请让我作野兽的食饵被猛兽吞噬,如此,我就能亲近天主,我是天主的麦粒,希望借着野兽们的利牙,被研磨成为面粉,成为基督无玷的面饼,你们为我恳求吾主耶稣,肯借野兽的牙齿,把我做成牺牲,献给天主,希望它们快来咬死我,不要像对待其他殉道者那样,不敢下口,如果是那样,我要激怒他们,巴不得最酷烈的刑罚加在我身上,只要我能享有基督便够了。”他担心因为罗马的教友营救他,使他被释放而失去了致命的荣冠。圣依纳爵到了罗马,不久就遇难了!如他所愿,死于野兽们利牙之中,麦粒,终于被碾成面粉,做了基督无玷的面饼,踏上了殉道者的血路。

评论

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。